您当前的位置:江西省文明实践>> 正文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查看更多>>
“小扫帚”扫出文明“大风尚”
江西省文明实践   2024-06-05 14:52:17  编辑:陈晗子 作者:裴知行 胡芬

  一把扫帚、一条毛巾、一双解放鞋……走进宜春市袁州区慈化镇新塘村,一个熟悉的身影映入眼帘,老人斑白的头发在阳光下闪闪发光,长满老茧的双手握着长扫帚,深陷的眼眸中透露出对生活的深深热爱,这个人就是周华生。“这么冷的天,老周又在扫地呀!”“周爷爷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。”

  今年75岁的周华生,是宜春市慈化公路养护大队的一名退休职工,1999年退休后独自一人回到新塘村老家居住,看到村里有的道路满是落叶、路旁杂草丛生,便义务清扫道路、除杂草、捡垃圾,一扫就是24年,用了几百把扫帚,穿烂了无数双解放鞋。“春节期间家家都打爆竹,过年来往的人也很多,房前屋后全是垃圾,忙着走亲戚也没时间打扫,没想到回来之后变得干干净净了,真是多亏了老周呀!”新塘村村民周吾发连连称赞,周吾发常年在外务工,平日里也都是老周帮忙清理房前屋后的卫生。

  “我要回新塘去,我还有很多事没有做,村里还有好多条路要扫呢。”儿子把老人接到镇上过年,仅仅住了几天,周华生便辞别家人,独自回到新塘村老家,那个瘦弱的身影再次出现在村里的马路上。天气好的时候,周华生就到屋后竹林砍竹枝条,筛选整理枝条、捆成小把、晒干做成扫帚,“传统手艺做出来的扫帚结实又环保,比街上买的耐用多了,拿来扫马路正好。”周华生憨厚地说。做好的扫帚,还经常送给村委和邻居们。

  说起周华生,乡亲们都纷纷竖起大拇指。20多年来,他一直打扫着村里的大路、小路,从一开始的泥巴路到后来的水泥路,再到现在的新农村,清扫的路也越来越长。周华生还习得一手外伤草药技术,常常义务帮助村里有困难的人,遇到有人求助,他也会进山采草药相送,分文不取。在农忙时节,还会帮助邻居插秧、收稻谷。2022年3月,周华生加入了新塘村志愿服务队。“老周是我们队里年龄最大的志愿者,也是队里最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的人,村里大事小事他都做,而且从来不求回报。”新塘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易子良介绍。“国家养着这么多人不容易,我做这点小事又算得了什么呢!”外人问起,他总是这么说。周华生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和带动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,纷纷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当中,让文明花开枝满头。

来源:江西文明网
相关新闻
江西志愿服务网版权声明
1.本网专稿栏内的所有作品,包括标有“江西志愿服务网”LOGO的图片,版权均属于江西志愿服务网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凡经本网授权使用的作品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江西志愿服务网”和作者姓名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2.本网注明“来源:×××”(非江西志愿服务网)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。
3.在本网的新闻信息页面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,不代表本网观点,文责自负。
4.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等其它问题,请在发布之后30日内同本网联系。
※联系方式:中国江西网 电话:0791-86849032

关于我们 | 网站导航 | 广告服务 | 意见建议 | 赣公网安备 36010802000294号
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、江西省文明办 主管 | 江西日报社 主办 | 举报电话:0791-86847779
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证号:1409348 赣ICP备08100009号-4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:36120170003
出版许可:新出网证(赣)字0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:B2-20070031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:3612008001
新闻投稿:news@jxwmw.cn 文明创建投稿:jx-wmb@163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