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前,共青团鹰潭市委一份调研统计报告显示:该市有10万余人的“烘焙大军”、5万余人的“眼镜大军”、5万余人的“雕刻大军”,常年在外务工或经商,造成了1.04万名儿童留守。留守儿童校外的“管、护、教、娱”,是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必须面对的现实难题。
为呵护留守儿童健康成长,共青团鹰潭市委结合本地实际,整合党委政府与社会资源,通过联动“一老一小”幸福院项目,打造了42个“童心港湾”,让他们有了一个安心的“家”。
访民情,留守儿童需关爱
53岁的朱晓娥,家住鹰潭市月湖区童家镇童家村。为了多挣点钱,她的儿子、儿媳到外省做烘焙生意。
“我留在家照看两个孩子,孙子7岁、孙女8岁。”朱晓娥说,两个孩子是留守儿童,平时很想念爸爸和妈妈。
童家村留守在村的注册儿童有20名,鹰潭市的留守儿童则有1.04万人。共青团鹰潭市委副书记罗琦介绍,因监管不严、亲情缺失等,造成儿童心理不健康等问题,甚至发生溺水、车祸等悲剧事件。因为“隔辈亲”,留守儿童跟着爷爷奶奶生活,往往只能满足物质上的需求,缺少精神上的教育引导。平时的娱乐只有看电视、玩手机,留守儿童近视率高。
罗琦表示,要给留守儿童一个幸福的童年,让他们能够健康茁壮成长,必须解决他们校外“管、护、教、娱”问题。
解民忧,持续运营有实招
制作冰皮月饼、玩套圈游戏、制作手工兔子……9月15日,月湖区东湖街道白马社区、余江区中童镇鸭塘村、龙虎山风景名胜区上清镇沙湾村等地的“童心港湾”,在“童伴妈妈”和志愿者的组织下,携手爱心企业举办“月圆中秋 共话民俗”等主题活动,让留守儿童度过一个快乐的节日。
“我今天做了手工,吃了月饼,奶奶也跟我一起玩游戏。”9岁的小萱是鸭塘村一名留守儿童,与妈妈电话视频时,分享了在“童心港湾”收获的快乐。
鸭塘村的“童心港湾”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,建有老年食堂、儿童之家等功能室。这里有固定的活动场地、有稳定的志愿服务队伍、有活动经费来源。
“童心港湾”项目是由共青团中央发起实施,纳入了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。这是一个服务青少年的民生实事项目。
为破解“童心港湾”运营难题,共青团鹰潭市委理清了思路,整合“一老一小”幸福院、党群服务中心等场所,作为“童心港湾”活动场所,协调税务、消防、检察、发改、民政、水利、交通、市监、青企协等10余家部门和社会组织,累计筹资80余万元,为项目运营提供稳定持续的资金支持,同时从乡村教师、全职妈妈等群体中选聘一批有时间、有爱心、有责任心的“童伴妈妈”,定期开展业务培训、每月进行绩效考核,特别是联动鹰潭市青志协、青企协、蓝天救援队等社会组织,不断充实志愿服务力量。
“场地、服务人员、运行资金都有了保障,目前,我们打造的42个‘童心港湾’实现了可持续运营。”罗琦称,每周开展不少于7小时的亲情陪伴、自护教育等活动,在元宵、端午、中秋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系列活动,让留守儿童有了一个温暖的家。
聚民心,基层善治注活水
“自从建了‘童心港湾’后,村里工作好做多了。”上清镇沙湾村党支部副书记张建林告诉记者,“一老一小”牵动万千家庭,关乎民生福祉。“童心港湾”运营给基层治理带来的变化看得见、摸得着。
张建林向记者介绍,村里有一条3米宽的主干道,因年久失修,坑坑洼洼,加上村里的小轿车越来越多,打算拓宽至6.5米。不过,改造升级村道,涉及征收10余户村民的房屋或田地,拖了多年没修好。
张建林说,随着去年村里“童心港湾”的运营,修路的事情有了转机。今年春节期间,利用务工与经商人员返乡过节的时机,村干部到他们家做工作,没想到以前持反对意见的村民们纷纷响应。
村民胡建山就是其中的一名。胡建山告诉记者,他与爱人常年在浙江务工,孩子跟着爷爷奶奶在老家生活,现在村里建了“童心港湾”,孩子和老人都有吃饭、休闲的地方,村里为他们做了这么多事,支持村里的公益事业也是应该的。
无独有偶,东湖街道白马社区党支部书记李江也告诉记者,以前社区垃圾分类、纠纷调解等工作不好做,自从社区有了“童心港湾”,让“一老一小”生活有保障、精神有依靠、心里有温暖,在外务工、经商、创业的年轻人不用牵挂家中的老小,安心在外发展打拼。他们转变了观念,感到与社区干部就是一家人,社区在开展创卫等工作中,都会热情主动配合。“童心港湾”是件小事,但让基层解决了群众的急难愁盼,“一个小支点,让干群关系更加融洽。”
罗琦认为,一个个建在村里、社区里的“童心港湾”,解决了群众实际困难,凝聚了人心,为基层善治注入了源头活水。
江西志愿服务网版权声明 |
1.本网专稿栏内的所有作品,包括标有“江西志愿服务网”LOGO的图片,版权均属于江西志愿服务网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凡经本网授权使用的作品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江西志愿服务网”和作者姓名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2.本网注明“来源:×××”(非江西志愿服务网)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。
3.在本网的新闻信息页面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,不代表本网观点,文责自负。
4.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等其它问题,请在发布之后30日内同本网联系。
※联系方式:中国江西网 电话:0791-86849032
|